粤港澳大湾区传来大好消息:高规格、开创先例!


粤港澳大湾区传来大消息


     千呼万唤始出来,酝酿一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终于传来重磅消息。


     8月15日,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任组长,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及澳门特首崔世安均担任小组成员。这是首次有港澳特首被纳入中央决策组织。


     从消息内容可以看到,这次会议规格相当高,国务院副总理为组长。更为关键的是,香港特区区首、澳门特区区首均担任小组成员,并被纳入中央决策组织,这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,可以说是开创了先例。


     此举可以看两点:

1、粤港澳大湾区本身情况非常复杂,这里有三个关税区(内地、香港、澳门),中央此举意在表明坚决维护、尊重“一国两制”基本国策的态度。

2、从会议的规格也能彰显出,中央对“粤港澳大湾区”这个国家战略的重视程度。


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介绍


     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有四个特殊的存在:香港、澳门、深圳、广州。香港与澳门是特别行政区,深圳是直通中央的经济特区,广州是省会城市。


     在综合实力上,香港、深圳、广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、航运中心,一线城市;深圳是华南地区金融中心、区域中心城市、创新之都、内地一线城市;广州是华南地区物流、交通、文化、医疗中心,一线城市。


   正因为这里有特别行政区、经济特区,使得粤港澳城市群拥有天然的自由市场基因、平等基因和协作基因,自始至终它们都是平等的,这种相互竞争、协作的方式,相对来说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各个城市的特长,促进各自综合实力增长。


  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不会有唯一的中心,而应该是多中心。广州的南沙、深圳的前海蛇口、香港的中环、澳门都会是中心,甚至珠海的横琴也有可能发展成中心,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。


粤港澳大湾区格局分布


     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珠三角的升级版,这个版本并非是简单地扩大面积,而是从各城市的产业、功能、定位、资源出发,通过统筹规划、临近融合、鼓励合作等方式,使得大湾区内部城市间各司其职、各尽其能,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,达到1+1>2的效果。


     此资金规模看,深圳、香港是大湾区的经济中心,广州或可说是大湾区北部经济中心。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,是重要的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;深圳是国内金融中心、科创中心、航运中心(深圳集装箱吞吐量超过了香港和广州);广州是贸易中心、区域的文化、医疗、物流中心。广州处在珠江口“A”字形尖上,深圳和香港都处在珠江口东岸,从大格局来看,广州→东莞→深圳→香港是大湾区黄金中轴线。


     大湾区时代,强调城市之间融合,内地与港澳之间深化合作,优化升级产业并展开集群式发展。东莞未来将继续承担制造业中心的功能,除此之外还将分担来自深圳的部分创新中心任务。广州将继续承担大湾区的物流、教育、医疗中心功能;惠州将承担深圳的人口、产业转移职责,未来也可以承担大湾区度假旅游胜地。深圳会定位为金融、科创、航运中心;香港是金融、贸易、教育、医疗、航运中心;珠海临近澳门,将会承接香港部分产业;佛山一方面继续承担广州产业转移的责任,另一方面将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深度革新,又制造向创造转变。中山则寄托于深中通道。澳门主要产业是博彩和旅游,未来或将承担大湾区娱乐、消费中心功能。江门发挥衔接粤西与珠三角的功能,肇庆承担起大湾区通往大西南地区的通道的使命。


     宝供投资,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,借助宝供集团丰富的产业经验以及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、商贸流通、现代物流的25年投资、建设、运营的实践,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、商贸流通、现代服务业贡献一份力量。